厚畛子镇 - 乡镇简介
厚畛子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2年为涵养黑河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培育,大力发展以山茱萸、花椒为主栽品种的万亩生

厚畛子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依托境内太白山和老县城(原佛坪厅旧址)两大名牌景区和多达87处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景点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型旅游产业。镇域内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周至自然保护区,国营厚畛子林场,周至老县城大熊猫保护区等单位积极与全球最大公益性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强强联手,遵循“寓保护于开发,以开发求保护”的理念,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共进的路子,共同开发保护这片神奇的沃土,取得显著成效。
厚畛子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共完成建设投资500万元,实现了水、电、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全面配套,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安居乐业。
厚畛子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基本方针不动摇,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二十字”方针为内容,教育引导全镇人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活跃丰富全镇人民的文化生活。镇党委、政府先后为各村配置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全镇80%的农户都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设备,真正做到身处深山中,便知天下事,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固有思维意识中山区信息闭塞的传统习惯。同时以花耳坪村为首的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正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娱乐信息服务。闲暇之余,可以看到群众下棋的、打球的身影。以老县城村为首的电影放映队长期活跃在镇区各个村里,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风采。厚畛子中心学校做为全镇教育事业的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教育质量连年名列同行前列,西安日报曾经专题报道过。被誉为“秦岭深山教育事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厚畛子镇 - 发展生态旅游
厚畛子镇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紧握“太白山”、“老县城”这两个拳头产

太白山是我国少有的生物多样经典型地区之一,保存有大面积的原绐森林和生物多样地区,这里有各种植物25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频危植物26种,如独叶草、太白米等,这里森林垂直分布带特别明显,有分布中低山区的落叶阔叶林带,有中山区(海拔2300—28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如红桦林带,二十里枇杷林带等),中高山区(海拔是2800—3400米)的针叶林带(以冷杉、落叶松为主),也有高山区(海拔3400—3767米)的荒漠灌丛草甸带。同时,太白山药用植物名目繁多,且自成体系,这里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故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地遍野都是宝”之称。同时也被誉为“北方的西双版纳,天然的植物园”。
太白山繁茂的林木花草和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场所。据调查,太白山地区有兽类6

“金星坠于终南圭峰之间,因号太白山”。太白山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巨大宝库,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的封禅祭祀活动和相关记载多次见之典藉;文人墨客,学者雅士留下的诗词楹联,典故传说源远流长,它们均已成为太白山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白山是道教圣地,山上山下修建了四十多处宫观庙宇,如太白庙、药王殿、南天门、玉皇殿等。
在林木葱笼的百山之中,逶迤伸展的跑马梁下的胥水河畔,静卧着一座清代佛坪厅城的遗址,残存的古代城墙、城门、碑碣、雕刻、衙署、书院、寺庙、街市和具有陕南风格的居民建筑,无一不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辉。加之群山环抱,一水中流,木林苍翠,村舍疏稀,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的绚丽景色。在老县城这个高山石头城中,有全国罕见的三龙戏珠浮雕、朝天吼石刻等极具历史文物价值。难怪人们形象地把老县城誉为“北方的香格里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镇党委、政府紧密结合镇情,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围绕山字做文章,走出生态旅游这一步能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好棋来。经过科学规划,全镇共开辟四大景区,分别是老县城景区、厚畛子铁甲神谷景区、沙梁子景区、大蟒河景区,各景区都各具特色。旅游

厚畛子镇党委,政府在看到旅游效益前景广阔的同时,始终遵循“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的思想,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并在旅游开发上,继续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促进为手段、以管理为保证、以环境为前提”的开发理念,实施“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不断促进厚畛子镇的生态旅游事业再攀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区。

厚畛子镇 - 镇区规划
首先是按照新的镇区规划,对原来的街道居住户要进行拆迁。全体干部集中智慧,用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的办法,用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的办法打比方,很快使全体拆迁户由起初的想不通到最后的能想通,直至最终的配合支持拆迁工作。在不到15天的时间,涉及拆迁工作的17户居民户圆满完成了拆迁工作任

其次是掀起了紧锣密鼓、热火朝天地建设热潮。整个厚畛子街道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忙着砌石,施工车辆忙着拉沙运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完成了长3公里的沿河砌石工程。完成了街道亮化工程,安装了照明设施。相继完成了滨河广场绿化工程和给排水工程。
水、电、讯设施也相当发达,依托地理优势,利用天然落差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全镇所有居民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电力设计发展迅猛,35万千伏的高压变电站座落在镇区,为镇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通讯事业发展不甘落后,全镇拥有固定电话160部、移动、联通发射塔各4座,为广大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信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镇区各村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广大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思干、思变、思进,思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日益强烈。
2001年,原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在我镇调研时指出,厚畛子镇位于黑河源头,担负着西安市600万人民的饮水重任。保护好这片土地,防止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对于造福古城人民具有功不可没的重大意义。镇党委、政府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抢抓机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并借鉴当地群众具有栽培山茱萸的悠久历史和多年来总结出的丰富栽培经验知识,在品种选择上,选择以山茱萸、花椒为主栽品种的万亩生态型经济林,在栽培管理上,实行统一的配植模式,统一的标准化栽培,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从整个栽培、加工、贮藏、营销上不断增加科技含量,蓄足产业发展后劲。
茱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5-6月开花,8=10月结果,分布生长于山沟、溪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云台山虽在黄河流

在古代重阳节,按照民俗,人们除了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可辟除邪恶,雅号”辟邪翁"
万亩茱萸已具规模,已见效益,已成为当发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柱。并以其强大的效益辐射拓展到周边地区,成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亮点。全镇年产枣皮200吨,每吨按20000元计算,年经济收入在400万元。